《中华泌尿外科杂志》是泌尿外科专业高级学术性医学期刊。主要报道国内外泌尿外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以及与泌尿外科临床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读者对象主要为本专业的中高级医务工作者和相关的科研工作者。 本刊主要...查看详情
-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
- 06-16
- 回首中华医学百年,再创江西...
- 10-24
- 历史暗夜中的一盏明灯
- 10-13
- 百年魂、中华梦,勿忘初心、...
- 10-13
- 医者典范 总编楷模
- 10-13
- 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科研专项...
- 06-26
- 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科研专项...
- 06-01
- 第十二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
- 03-16
- 中华医学会召开“FISH技术检...
- 01-14
- 卫生部第三类医疗技术管理规...
- 10-28
- 中华医学会召开“液基细胞学...
- 08-31
创风湿伟业 惠芸芸众生
时间:2014-10-11 13:21:00
2014年5月13日凌晨,我国风湿病学奠基人、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创始人张乃峥在自己毕生行医的北京协和医院仙逝,享年93岁。遵照他的遗嘱,为了不烦扰众亲友,没有举行告别仪式和追悼会。他的离去,对我国风湿病学事业而言,失去了一位学识渊博、医术精湛、治学严谨、成绩卓著的医界翘楚;就中国医学期刊而论,我们痛失一位提掖后学、甘为人梯、诲人不倦、恪尽职守之编者;对自己,永远失去的不仅是师长,更是忘年的莫逆之交,人生难得的知己。尽管先师在近期颐之际驾鹤西去,但对晚辈而言,张教授的音容笑貌永驻心间。为了深切缅怀这位我国风湿病学的开山鼻祖,现将自己对其功勋卓著一生的管窥蠡测和长期交往中的雪泥鸿爪笔录于此,以寄托哀思。
一世从医济苍生
张乃峥教授1921年出生于河南安阳,1939-1941年就读于北京燕京大学医学预科系,1947年毕业于8年制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6-1949年在当时的中和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任实习医师和住院医师。1949年后,一直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历任内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副教授、教授。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张乃峥教授被派遣到前苏联医学科学院风湿病学研究所进修。1969年受命到广西桂林南溪山医院执行医疗援越抗美任务,历任内科主任及业务副院长,1976年重返北京协和医院工作。1979年被评为国家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内科学系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常委、秘书,《中华内科杂志》常务编委和审稿组长。1982年,在张教授倡导下,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成立了风湿病学学组。1985年成立了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他出任第一、二届主任委员及其后荣誉主任委员。1985年被美国风湿病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1988年,就任第五届亚太地区抗风湿病联盟执委会委员。1993年,他被当时的国际抗风湿联盟主席莫尔顿教授誉为“中国风湿病学之父”。1996年在第七届亚太地区风湿病学大会上,被授予“特殊贡献荣誉奖章”。
筚路蓝缕启山林
张乃峥率先将风湿病学理论引入中国,并付诸临床实践,是中国风湿病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当之无愧的中国风湿病学先驱。1960年从前苏联回国后,张乃峥教授执笔完成了当时的国家科学发展规划医学部分中的风湿病学发展规划。1979年在北京协和医院创建了临床免疫及风湿病学专业组,开创了中国最早的风湿病学专业,成立专科病房和门诊,建立风湿病学研究实验室,并担任风湿病科主任。从此起步,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也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临床免疫及风湿病学训练中心,成为培养国内风湿病学专业中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不仅引领了此后30年中国风湿病学的长足发展,而且成为桃李满天下的中国风湿病学领域的“黄埔军校”。他主编的《临床风湿病学》是被医学界公认的一部既理论丰富又简明扼要、有独到见解、有超前思想的,既有益于基层风湿科临床医生,又有助于研究人员启迪思路的“雅俗共赏”的好书。他还主编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风湿病学分册)及(免疫性疾病分册),担任卫生部统编教材《内科学》(第4版)风湿病学部分主编,担任陈敏章主编的《中华内科学》风湿病学部分主编。张教授毕生发表研究论著200多篇,研究论文作为经典之作不断为国内外引用。他培养了许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及大量的进修生,1993年,张乃峥教授实至名归地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特立独行创伟业
20世纪60年代,张乃峥在国内率先建立了类风湿因子的测定方法,最先以氮芥及氯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他主持的抗核抗体谱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研究,大大地提高了我国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诊治水平,迄今仍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尽管是西医大家,他并不排斥中医中药的研究,还积极倡导并推广用雷公藤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981年,他发表“雷公藤总甙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初步研究”,初创了对中药雷公藤的临床应用和药理基础研究,在中药创新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张教授还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在国内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该系列研究包括了抗SSA/SSB等相关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临床研究、发病机制以及流行病学等多个方面。1995年,他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了中国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患病率,修正了我国教科书认为干燥综合征在中国是罕见病的错误。他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并发肝内胆管炎及硬化性胆管炎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关系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在他的主持下,我国学者与国际抗风湿联盟合作,对我国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了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对维护人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权威性的资料。
实事求是做学问
张教授不仅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而且文学造诣深厚,语言功底扎实,尤其精通英语,是当代难得的医学编辑大家。我们相识近三十载,是无话不谈的忘年交,自己从初出茅庐到已知天命,一直在他的谆谆教导下成长。从张教授年逾古稀解甲归田之日起,笔者就与他的弟子们每年都主持为他祝寿。无论是在北京还是汕头,20多年来从未间断过。每年此时,听着弟子们成绩的汇报,享受着老友们重逢的快乐,是张教授一年中最为惬意之时。作为一名医学大家,张教授不仅在风湿病专业上学富五车,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倡导学风上矢志不渝。在长达30年的接触中,自己感受最深的就是张教授对学问的严谨求实,对稿件的一丝不苟。多年来,针对稿件中的各种疑惑之处,他不仅亲自查阅相关的文献,而且经常不耻下问。尽管他尖锐的提问常使我们汗颜,但他的每一次质疑都能促使晚辈更加发奋地学习,逐渐成为自己成长的动力。是他使我认识到,当今的中国医务工作者尽管对学外语趋之若鹜,但真正对英语驾轻就熟、运用自如者,非张老等莫属,难以出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毕业者之右。在笔者行将而立的编辑经历中,接触过无数的杰出专家。就医学大家而言,对如何办好医学期刊,不乏坐而论道者;但能够身体力行、勤于笔耕者并不多见,张教授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多年来,他时常为《中华内科杂志》撰写针砭时事的评论,这些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的评论在倡导严谨学风、培养年轻医师的职业精神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平心而论,在学风浮躁的大环境中,他勇于追求真理、敢于仗义执言的秉性不仅令晚辈由衷地钦佩,而且使今日的许多专家难以望其项背。如今,尽管斯人已去,但值得欣慰的是,他倡导并毕生坚守的实事求是之风在其大弟子曾庆馀身上得到传承并被发扬光大。
诲人不倦育后人
长期以来,自己与张乃峥教授交往最多的还是在期刊的编辑中,无论自己初出茅庐作为《中华内科杂志》的普通编辑,还是已经成长为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总编辑,我们之间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往来始终如一。虽然张乃峥教授只当过《中华内科杂志》第五、六届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风湿病审稿组的组长,但他长期依托该刊为基地,不仅广泛传播了风湿病学的知识,而且使得该专业在内科的大家庭中茁壮成长。在他的提携和力荐下,他的得道弟子、我国风湿病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曾庆馀教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主任委员曾小峰教授分别荣任《中华内科杂志》第九届、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副总编辑,从而彰显了风湿病学在大内科的地位。张教授一生潜心钻研业务,悉心关怀病人,耐心培养人才。他是一名勤奋、求实、创新、锲而不舍的学者,也是一位诲人不倦、治学严厉的良师,更是一位医德高尚、严谨细致的良医大家!如今,目睹我国风湿病学研究领域的日新月异,喜见昔日的幼苗已经枝繁叶茂,张教授也可以欣慰地含笑九泉了。在本文的最后,笔者愿将3年前恭贺张乃峥教授九十寿辰暨北京协和医院风湿科创建三十周年时自己的题词笔录于此,以表达怀念张老的真挚情怀:一代宗师、创风湿伟业、逾耄耋壮心不已,精英团队、建协和品牌、恰而立独占鳌头。
上一篇:2014中法医学创新论坛在京举行
下一篇:逾耄耋成就大家风范 近期颐恪守谦逊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