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泌尿外科杂志》是泌尿外科专业高级学术性医学期刊。主要报道国内外泌尿外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以及与泌尿外科临床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读者对象主要为本专业的中高级医务工作者和相关的科研工作者。 本刊主要...查看详情
- 厦门市医学会医学鉴定分会成立
- 10-12
- 习近平向全国广大医务工作者...
- 08-18
- 中华医学会举行健康中国行动...
- 08-14
- 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
- 08-13
- 宣传医学科普 倡导健康理念...
- 07-28
- 201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
- 09-22
- 201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
- 08-27
- 中国医改的探路者和实干家—...
- 08-27
- 201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
- 07-30
- 一路前行 从中华医学科技奖...
- 07-23
- 一路前行 从中华医学科技奖...
- 07-23
201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目(三)
时间:2020-09-22 17:16:00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
淋巴循环系统在关节炎病理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蠲痹法的调控机理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严重的膝关节运动损伤,可引发膝关节前向及旋转不稳,如诊治不当则会在膝关节不稳的基础上继发关节软骨、半月板等主要结构的损害,导致膝关节退变和骨关节病的早期发生,严重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与运动功能,导致运动员停止训练与比赛,甚至终止运动生涯。为有效预防与精准治疗ACL损伤、恢复并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敖英芳教授带领项目组开展“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围绕难治性运动伤病ACL损伤的基础与临床转化开展研究与应用,取得了系列理论创新并成功实现临床转化,该项目荣获201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项目组建立了我国首个ACL损伤注册登记数据库,通过23 000例住院患者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明确我国ACL损伤发病趋势及人群特点,阐明损伤机制和继发损害危险因素,为建立ACL损伤关键防治措施提供了创新理论。同时,项目组建立了国内首个单中心专业运动员ACL损伤数据库,开展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膝关节外翻伤是ACL损伤的主要受伤机制,常见于滑雪、柔道、摔跤、足球和篮球等运动项目,女性运动员因为其解剖和生物力学特征,更容易出现外翻动作导致ACL损伤。根据流行病学研究结果,项目组提出了加强肌力训练、专项训练及运动技术训练、加强运动损伤的防护、预防技术失误等预防运动员ACL损伤的重要措施。
项目组首次提出早期重建可有效降低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及半月板损伤等关节内损害发生率,提出早期重建恢复关节稳定、延缓继发损害的理论。同时,项目组深入研究ACL损伤人群膝关节运动功能变化,探讨ACL损伤继发的膝关节神经肌肉控制及动力学机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关节不稳引起脑中枢变化的创新性理论,对通过脑中枢体外干预进行关节伤病治疗康复有重要意义,改变了只能在运动感觉系统的外周途径和静态脑核磁检查研究的现状。项目组还首次解析韧带止点超微结构对其损伤修复过程的影响机制,阐明韧带重建后腱骨愈合与止点形成规律,发现促进重建韧带与骨道间愈合的结构、力学与生物学微环境要素,为韧带损伤修复重建新型治疗方法与康复策略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项目组深入研究ACL止点解剖及其生物力学特性,自主研发创新手术方法,达到精准解剖与生物力学止点重建,在国际上首次提出ACL生物力学止点重建手术理念,对手术技术和器械进行了创新研究,发现新术式在恢复膝关节旋转稳定性和移植物早期成熟度方面优于传统ACL重建手术,不仅可弥补传统单束重建的不足,更好地模拟原始ACL的形态,促进早期愈合,恢复膝关节整体稳定性,保护关节软骨和半月板,减小外侧半月板前角医源性损伤,早日恢复运动,而且较现在国际推崇的双束重建手术的医疗费用可节约49%的经济成本,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节约医疗资源。
项目开展以来,项目组所在单位诊治关节运动损伤患者超过110万人次,实施治疗关节运动损伤的手术6万余例,临床效果显著,逾千名国家队优秀运动员术后重返赛场、再创佳绩。项目组所在单位作为国家运动医学重点学科、国家运动员伤病防治中心,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关节镜微创外科技术,培养学科骨干4500余人;2007年作为共同发起人创建全国性运动医学学术组织——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开展全国性运动伤病预防与微创外科治疗推广工作;牵头制定国家内镜诊疗规范指南与国家运动医学专科医生培养方案,引导诊疗规范化,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建立全国运动伤病防治体系,为奥运争光计划与全民健身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为运动医学发展与健康中国建设做出了贡献。
淋巴循环系统在关节炎病理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蠲痹法的调控机理
关节炎包括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具有反复发作、疼痛显著和关节结构破坏等特征,如治疗不当,会导致不可逆的关节畸形和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关节炎在中医上属于“痹证”范畴,主要由风寒湿邪外袭,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痰瘀阻滞、不通则痛,祛风除湿散寒、活血祛痰通络等是“ 蠲痹法” 的基本治疗法则。上海石氏伤科传承创新应用“蠲痹法”治疗关节炎,常取得较好疗效,但是其药理机制尚不清楚。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梁倩倩教授带领项目组开展“淋巴循环系统在关节炎病理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蠲痹法的调控机理”系列研究,发现中医药通过促进淋巴系统循环功能治疗关节炎,开拓了中医药治疗关节炎药理机制研究的新领域,该项目荣获201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项目组在国内率先建立以淋巴循环系统结构与功能评价关节炎病理变化的方法学体系,首次揭示了关节炎急、慢性期淋巴循环系统分布、结构与回流功能的变化规律:关节炎急性期淋巴结扩张,毛细淋巴管增多,淋巴回流功能增强;慢性期淋巴结萎缩,集合淋巴管减少,淋巴回流功能减弱。
项目组首次明确了淋巴循环系统功能紊乱在关节炎病理变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发现抑制淋巴回流功能,加重关节炎症,促进淋巴回流功能,减轻关节炎症;( 2)明确慢性关节炎淋巴回流障碍的分子机制, 一方面M 1 型巨噬细胞刺激淋巴管内皮细胞产生一氧化氮,损伤平滑肌细胞,另一方面B细胞堵塞淋巴结。项目组开创了采用淋巴循环系统研究关节炎病理变化过程的新领域,提出靶向促进淋巴回流是治疗关节炎的潜在靶点。
项目组建立了调控淋巴循环系统治疗关节炎的中药新药开发技术方法和平台:建立了淋巴管生成和回流功能中药筛选技术;建立了调控淋巴循环系统的“蠲痹类中药有效成分数据库”。项目组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风寒湿痹与痰瘀互结是关节炎的主要证型,开展随机对照试验证明祛风除湿散寒蠲痹法和化瘀祛痰蠲痹法代表性方剂蠲痹汤和加味牛蒡子汤均可提高关节炎的临床疗效。项目组发现蠲痹汤、加味牛蒡子汤及其有效成分通过促进淋巴回流功能,刺激淋巴管生成,减轻关节炎,首次从淋巴循环系统角度评价蠲痹法治疗关节炎的机理,开拓了中医药防治关节炎药理机制研究的新领域。项目组揭示了淋巴循环系统回流障碍造成关节内炎症产物聚集成“痹”的病理机制,及“蠲痹法”促进淋巴回流,减轻关节炎的药理机制,创新性提出“淋巴循环系统结构异常与功能障碍是导致关节炎痹证形成的关键环节” , 丰富和发展中医“ 痹证”理论。
项目成果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对中医“痹证”理论科学内涵和关节炎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及疗效机制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项目组建立的“蠲痹法”系列方以及淋巴循环系统结构与功能检测技术方法在全国79家研究院/所推广应用;创立的规范化治疗方案较大提高并稳定了临床疗效, 提升了相关关节炎防治水平, 极大地发挥中医药防治关节炎疾病的综合效益, 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获得授权专利7项,实现了成果创新,推动了我国中医药防治慢性病体系的建设, 促进了中医学科发展。
上一篇:201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项目(二)
下一篇:最后一页